普通话改革后,为什么你的成绩越考越低?问题在哪里

绵阳,涪城,涪江二桥2024-10-29 15:53:09
15 次浏览学历报考廖老师
价格:3999元 具体地点:富临大都会 联系人:廖老师 微信号:MAN1008a 普通话改革后,为什么你的成绩越考越低?问题在哪里?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是衡量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使用全国通用的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才能在保证交际顺利,信息、政令畅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考试时间逼近,许多考生们开始着手复习,但部分同学反应平时模拟测评成绩明明过关,考试成绩却不尽人意,导致频频复考,为什么? 大部分学员在平时练习和考试时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平时练习的时候心态放松,出错率低,但是,一旦考试,很多学员本能的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考不过”的标签。 所以,到了考场就更加紧张,一紧张就会导致气息、音量以及口腔状态都不好,这就直接导致了发出的声音欠佳,因为我们是机考,如果发出来的声音不够明朗清晰的话,机器就识别不出来,就直接导致了扣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紧张,很多平时会读的字词,到了考试的时候就频频出错,甚至读短文的时候反复读不顺,话题说不下来的情况也非常常见,这就是大部分考生一直都考不出好成绩的直接原因。加上今年普通话系统改革后,难度增加。 1.在第一项“读单音节”中,遇到多音字,原则上都可以读,但一般我们会选择读常见的那个读音。还有些多音字某些读音可能没有被收录在教材上,比如本期的“给”,当它读“jǐ”时,主要出现在词语中,作为单字,我们常见的是“gěi”,所以在第一项中“给”一般读“gěi”。 如你有关于普通话二甲、二乙等更多问题(普通话可一次/guo) ————拔了脚的鹿 2.在第二项“读单音节”中,遇到的儿化音、不常见的词语也相对增多,考生再考试前可以多找找生僻词语,以免考试的时候说错。 如: 奶粉:nǎi fěn 电压:diàn yā 骨髓:gǔsuǐ 给以:gěi yǐ 撇开:pie kāi 胸脯:xiōng pú 家畜:jiā chù 悄声:qiǎoshēng 恶劣:è liè 参与:cān yù 编纂:biān zuǎn 然而:rán ér 从而:cóng ér 旋转:xuán zhuǎn 哺乳:bǔrǔ 强求:qiǎngqiú 似乎:sì hū 不言而喻:bù yán éryù 不速之客:bù sù zhī kè 前仆后继:qián pū hòujì 轻而易举:qīng éryìjǔ 3.在第3项“朗读短文”中,遇到的拗口句子,易错词语也增多增多,如: 2024新大纲普测朗读篇目的难度相对2003年版本来说,是上了一台阶的,而且在2023年4月取消了备测时间后,就更加考验大家的基本功和备考情况了。难度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许多“儿化音”不体现在文章中,但是根据北方话的表达习惯应读“儿化音”(以下“儿”字不体现在文章中,但要读儿化音)。 例如: 1号作品《北京的春节》中,“蒜瓣(儿)”、“辣味(儿)”、“长方块(儿)”; 2号作品《春》中的“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儿)”; 8号作品《鼎湖上听泉》中的“石块(儿)”; 17号作品《将心比心》中的“针眼(儿)”; 25号作品《清塘荷韵》中的“莲芽(儿)”; 32号作品《泰山极顶》中的“有点(儿)”、“山根(儿)”; 34号作品《我的老师》中的“一块(儿)”、“大伙(儿)”; 39号作品《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小摊(儿)”、“茶馆(儿)”; 40号作品《一粒种子造福世界》中的“身板(儿)”; 文中这些词是没有带“儿”字的,但是需要读儿化音,否则就会失分。但,也有带了“儿”字,但是不能读儿化音的, 如:2号作品《春》里“鸟儿”就不可以连读为儿化音,而应该读niao’er;3号作品《匆匆》中“影儿”不可以连读为儿化音,而是读ying’er......  2、不常用的轻声词数量增加,这对于南方同学来说十分不友好(当然北方同学也会犯错)。 例如: 1号作品《北京的春节》中的“掺和”; 2号作品《春》中的“乡下”; 5号作品《大匠无名》中“木匠”读轻声,可“工匠”不可以读轻声; 8号作品《鼎湖上听泉》中的“活泼”; 10号作品《繁星》中的“模糊”; 3、50篇目中,一些不常见的难易错词数量增加。 例如: 5号作品中的“锛 bēn”、“刨 bào”、“苫 shàn背”、”殷yīn墟xū”、“卜bǔ辞cí”; 6号作品的“风雪载途”的“载”读zài、“物候”不读轻声; 8号作品的“肇 zhào庆 qìnɡ”、“淙淙 cónɡ”、“古刹chà ”; 9号作品的“丧sànɡ失shī”、“上shànɡ溯sù”、“著zhù述shù”、“陶冶 yě”; 10号作品的“纳nà凉liánɡ”、“半明mínɡ半昧mèi”; 11号作品中的“闷雷滚动”的“闷”读mèn、“踮 diǎn”、“霎shà时”; 15号作品中的“粟 sù”、“黍 shǔ”; 18号作品中的“晋jìn祠cí”、“径幽香远”的“径”读jìnɡ、“拾级”的“拾”读shè、“苍劲 jìnɡ”、“周柏bǎi”、“径jìnɡ直”、“偃yǎn卧”、“虬枝盘曲”的“虬”读qiú、“槐huái柳”、“偃 yǎn如”、“老妪负水”的“妪”读yù 、“荫 yìn护”、“一泓深潭”的“泓”读hónɡ、“细流脉脉”的“脉”读mò、“如线如缕”的“缕 ”读lǚ; 19号作品中的“鲲kūn鹏pénɡ”、“斥chì鷃yàn”、“蓬pénɡ蒿hāo”; 20号作品中的“铿kēnɡ锵qiānɡ”、“一笑一颦”的“颦”读pín、“婀ē娜nuó”; 27号作品 中的“不离于禽”的“禽”读qín、“不离于兽”的“兽”读shòu、“连缀zhuì”; 4.在第4项“命题说话”中,题目的总数由30则增加到50则,新增20个话题,个人话题和社会话题两类话题各占25则。简单的来说22则话题题目,全部都是新的命题说话题目。那么为什么要调整呢?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汇总分析各级测试实施机构及测试员反映的情况发现,应试人在命题说话项有背稿、离题、说话难以继续等表现,为了走捷径,通过网络等途径,照搬套用说话话题内容,出现大量重复雷同的语料,学习所谓“应试技巧”,比如练习说一个“番茄炒鸡蛋”的过程,非常牵强地套用到多个话题中。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应试人态度不够端正或应试准备不够充分,出现“背网文”“随便说”或“没话说”等表现。 二是现行《纲要》的30 则测试用话题,已固定使用了十几年,每则话题在网上都有大量例文,客观上为应试人背稿提供了“便利”。 如你有关于普通话二甲、二乙等更多问题(普通话可一次/guo) ————拔了脚的鹿 本次说话题目的增减,从备考上来说有利有弊,评测时主要还是听我们的语音面貌是否符合所考等级的要求。总之,测试将更加严格。 如何学好普通话?通过二甲、二乙? 1.从基础入手学习 普通话学习的基础主要是三部分,分别是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需要大家从基础拼音入手,掌握字母发音;词汇和语法需要大家从大量阅读中实现,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实践学好普通话。 2.不断进行发音纠正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方言,不同地区方言有着不同的特色。大家要解决的就是平翘舌、前后鼻音等相关问题,需要对症下药,不断进行发音纠正,基本方式是音节和词语训练,音节训练可以对声、韵、调进行分解训练,词语训练还需要掌握正确读音。 3.多进行强化训练 强化训练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主要是多听、多想、多读、多说。听是进行音节、词语的基础训练,一定要多听一听标准的语音,锻炼自己的听觉,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家朗诵等。多想自然是需要在不断训练过程中,及时分析自己的错误点,并及时纠正。多读可以是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书籍、报纸等,培养普通话语感,及时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词汇等。多说是需要我们多多实践,从简单的交谈开始,不断进行说话训练,争取掌握一口标准普通话
联系电话:13699604347